等你来——为创写班代言!
中访在线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读者文摘 > 正文
【作文素材】郭璞与宜昌“尔雅台”
2024年5月6日 ⁄ admin ⁄ 评论数 0+ ⁄ 已影响 +

"尔雅"二字取自我国首部字辞书《尔雅》,闻名的尔雅台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,相传是中国晋代文学家郭璞为《尔雅》作注的所在之处。古代中国地方志史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47夷陵县曾载有:尔雅台,“郭璞注《尔雅》于此台”。

时至今日,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,探访尔雅台,追忆郭璞足迹。宜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李扬深度研读郭璞相关著作与经历,通过一段段文字讲述郭璞与宜昌的故事。

古尔雅台 来源于《东湖县志》

省亲留至古夷陵


郭璞,字景纯,两晋时期河东闻喜县(今山西闻喜县)人,生于公元276年。

其父亲郭瑗,晚年到属西晋统一后管辖的建平郡任太守。郡治在今天的重庆巫山,管辖范围在今天兴山、巴东、巫山一带,东达今天秭归的茅坪。

郭璞出生15年后,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重心的南移。就是在这样的大潮流中,郭璞举家“避地东南”,从山西来到安徽宣城,再到江苏南京,最后来到建平郡省亲,后又寓居到了距他父亲任职不远的夷陵城。

郭璞初到三峡在公元297年,时年21岁。也许是一路目睹了战乱与饥荒带来的惨痛,也许是被夷陵的秀美雄奇的山水所吸引,还有夷陵县距其父亲的辖地较近,加上他从小就有研究的兴趣爱好,所以郭璞选择夷陵著述立说,平复内心。


建台而居专写作


史书上说郭璞在古夷陵城居住,在院子里修建了尔雅台和明月台,然后潜心注释《尔雅》和写作。也有人说,夷陵百姓为缅怀贤人郭璞,便在城北隅筑了一个台,取名“尔雅台”,供奉郭璞神位,年年祭祀。并在台内凿了一口半圆形小池,取名为“明月池”,寓郭璞生前在此注《尔雅》时的洗墨之池。无论是真有其事,还是后人附会,这两处遗迹曾经是存在过的。

为弘扬郭璞的“尚书好学”之风,清朝乾隆26年(1761年),东湖知县林有席一到任,即重修尔雅台,以培养人才,至此尔雅台成为鄂西一带教书育人的场所。咸丰10年(1860年),新任东湖知县刘浚组织重修,并称之为“尔雅书院”,与“墨池书院”“六一书院”并称为宜昌的三大书院。解放后又将尔雅台所在的街道定名为尔雅街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,因城市建设,尔雅台随尔雅街一同被拆,不复存在。

尔雅街旧照

另一处遗迹是“洗墨池”,此遗迹是明孝宗弘治七年(1494年)夷陵知州陈宣建亭于墨池之上,题曰“墨池书屋”。随后,明人郑元作记,说郭璞曾在池中洗笔砚,宋朝苏东坡、黄庭坚在去四川为官赴任途中,曾在此游历和学习,后来又有文人加以渲染,渐成声势,从此“洗墨池”便成为“州之胜迹”。这些不一定真有其事,但反映了人们对郭璞的崇敬与怀念。明代之后,“尔雅台”及其附属建筑“明月台”和衍生出来的古迹“洗墨池”,已成为夷陵古城的人文景观。


潜心著成《尔雅注》


《尔雅》是我国第一部词典,具有我们现在的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的双重作用,被称为“中国辞书之祖”。因成书较早,在郭璞之前,已出现不少人为《尔雅》作注。

郭璞从小对《尔雅》感兴趣,他认为旧著还没有详备,有很多错误,于是又作新的注解。

据郭璞在《尔雅序》中说:我不揣冒昧无知,从小研习,钻研极勤,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。说明郭璞研习已久,所下功夫至深。

为写好这本书,郭璞广疏博采,援引了大量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、方言、异闻旧说及前人注释《尔雅》的成果,还极大限度地运用了晋代鲜活的语言材料,如晋代的通语、各地方言俗语为《尔雅》作注,尤其是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,并为它注音、作图,郭璞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,也为唐代以后研究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,成为其重要的参考书。


留史三峡风物


郭璞对宜昌的贡献,在于他写作的《尔雅注》《江赋》《山海经注》《方言注》等,把几千年前三峡地理文化的历史留存下来。时中原发达,黄河闻名,长江藏在深山无人识,江南没开发。郭璞最早写第一篇《江赋》宣传长江,被称为长江的“第一支颂歌”。(宜昌著名作家刘不朽语),为当代开展古地理和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。

郭璞还是“历史上最早到三峡地区深入生活,又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文学家”;郭璞除了写诗赋之外,还广泛涉猎了三峡地区的历史地理、物产资源以及神话传说等,并将其融入著作之中,这也是其他来三峡的文化名人中所少见的。

郭璞于著述之余,足迹踏遍了夷陵的山山水水,对三峡一带的风物体察入微,构为佳作。其写作的文学作品,主要有《江赋》和《游仙诗》(7首)《南郊赋》等。


相度古夷陵城


据宜昌市文史专家常宝琳先生考证,西晋元康九年(公元299年),郭璞“相度(观察估量)城基”后,对夷陵县的发展提了两条建议:一是将治所由当今三游洞处的下牢戌下迁,以利发展。二是在当今宝塔河处的青草铺建一宝塔,以镇水口。一年后,宝塔建好,郭璞为之题名“天然塔”。

究其原因,他说:东湖(古宜昌县名)城西南滨江,江的南岸有座葛道山,俗视为“客山”,屹然高耸。相形之下,宜昌古城背依的东山,俗称为“主山”,山势蜿蜒平矮,显得卑弱。

再者,长江水从西陵峡奔流而出,“至此而夷”,折向绕西城朝东,直泻荆门山(与猇亭的虎牙山依长江相对,通称古西塞),造成宜昌洪水泛滥为患,若非相当高的标志凌驾与跨越,就不能制约这种态势。为弥补山川形势之不足,因此,在城南青草埔(宜昌市滨江公园到白少垴一带)建一座塔,岿然耸立在江北,与江南的葛道山对峙。其目的是“培地脉,壮文峰,制客山,镇水口。”


天然塔

(来源:创意写作国际班书院/作者李扬    曾雪彬)

责任编辑:文禾


支付宝

支付宝

微信

微信
学创意思维,成写作高手

发表留言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